在尼山圣境夜空,数百架无人机在空中绘就“孔子周游列国”星辰画卷,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游客在惊叹声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在济宁城区古运河,夜游“运河记忆”项目,游客乘船往来穿梭,途经玉堂酱园、太白楼等沿河历史文化景点,欣赏灯光秀和沿岸特色演出…… 这些鲜活实践印证着:当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交融,千年文明正以更鲜活的姿态参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旅游产业构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独特的精神动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到“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这些历经千年淬炼的思想精华,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品格,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内生动力。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科技赋能是重要手段。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并在音乐、美术、影视等领域大规模应用,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创新了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方式。从弹奏钢琴到下棋对弈,从挥毫泼墨到捻针刺绣,从冲泡咖啡到聊天谈心,从把脉问诊到理疗按摩……前不久在邹城举办的山东省机器人大会上,众多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放异彩,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魅力,近距离触摸文化创新发展的脉动。
在文旅领域,科技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刚刚开园不久的曲阜尼山鲁源村,声光电技术将“仁义礼智信”投射在古建筑群,游客手持AR导览设备,可跟随虚拟孔子穿越街巷,触摸历史脉络;“运河记忆”夜游,全息影像还原漕运船队在河面破浪前行,3D Mapping技术让沿岸古建筑化作动态历史长卷,游人置身其中,仿佛亲历明清时期“运河之都”的商贾云集。这种“科技+文旅”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文化单向输出的桎梏,将典籍里的文字、传说中的场景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体验,让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大众生活。济宁这些实践证明,科技不仅能复刻传统文化的外在形态,更能激活其内在生命力,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通过科技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厚重庄严的一面展现出来,让更多人触摸和爱上沉淀数千年的文化。期待更多“科技+文化”的创新实践积极涌现,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光彩。
来源:大众日报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