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县区直达 > 正文

方寸焕新颜,匠心筑民生!济宁市兖州区城市小微空间建设纪实

城市治理既需要考虑现代化治理的逻辑规律,又需要因地制宜符合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精细化、精准化、品质化成为城市治理转型的必然选择。在新时代城市治理的考卷上,如何让钢筋水泥的肌理焕发人文温度,如何让方寸之地的变迁承载万家期许,成为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标尺。

兖州官庄路口绿化节点

城市小微空间是群众日常生活的“神经末梢”,更是检验治理能力的“试金石”。近年来,兖州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深耕小微空间建设,用道路工程延伸城市“活力脉络”;用口袋公园建设盘活城市“边角地”;用点滴行动织就家门口的幸福图景,让城市治理的“大课题”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小确幸”。

匠心雕琢城市“毛细血管”,让生态与民生共融

雨污分流:守护城市“血脉清流”。聚焦“看不见的民生”,实施全域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莲池街曾是兖州“逢雨必涝”的老街,通过科学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优化管网布局、全程驻点督导等系统性工程,实现了老旧街巷排水能级的历史性跃升。近年来,兖州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先主干、再次支、后源头”的科学施工策略,新建污水管网60余公里,雨水管网50余公里,消除合流制管网71公里,惠及全城老旧小区,让居民告别“雨天蹚水”的困扰,让“雨归其道、污有所治”成为守护城市生态的坚实屏障。

雨污分流管道铺设

道路新生:畅通城市“活力脉络”。坚持“新建与提升并重”,形成“五横八纵”路网格局。聚力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注重新建道路与城市肌理相融合,构建“快慢相宜、干支互补”的出行网络,让市民归家路更平坦、更舒心。近年来,兖州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累计新建道路8条,打通断头路6条,实现“路通百业兴”的民生愿景。

激活城市“边角余料”,打造家门口的诗意栖居

口袋公园:方寸之间见民生温度。践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步行 10 分钟可达”理念,利用道路节点、街角荒地等“城市边角料”,建成30余处主题口袋公园。截至2024年底,兖州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500余万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已达88.76%,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创新“公园+”模式,融入普法科普、儒风文化等元素,建设健康步道、绿道系统,以点串线,织线为面,丰富口袋公园功能性,打造以“为民、利民、惠民”为原则的15分钟“健身圈”“生活圈”。

悦府东郡口袋公园

设施升级:细微之处显城市温情。在兖州区第一中学北门,家长夏季候学时在阴凉处避暑,将绿化踩踏形成土路,兖州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为民导向,将泥泞路硬化,并设置石凳供家长休息,既消除雨天湿滑隐患,又为家长打造安全舒适的候学区,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烦心事”;在实验高中、一中附小等学校周边建设安全岛、扩宽道路,系统性提升校园周边公共空间安全性;在公园、社区周边建设的城管驿站,整合了便民服务功能,成为城市管理的“微枢纽”。驿站内部配备空调、微波炉等基础生活设施,并提供应急药品、失物招领等贴心服务,不仅是城市工作者“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的避风港,更成为市民应急求助的温馨驿站。

一中北门硬化道路

构建长效治理机制,绘就幸福生活同心圆

网格化管理:绣出精细治理新图景。以系统性机制创新为核心,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划分城市管理网格,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管理,架起政民沟通桥梁,推动小微空间整治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在园林绿化领域,主动外延管理服务边界,下沉社区指导庭院绿化,联合社区开展技术帮扶等,不仅改善了社区景观环境,还提升了市民参与感,确保了治理目标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治理成果长效惠民。

多元共治:凝聚城市更新向心力。深化“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通过“城管+街道+社区”联合机制,科学划定经营区域,设置繁华里、亨利广场、天仙庙等15处潮汐摊区,激活共治生态。开展“城管进社区”,引导群众参与设施改造提升、绿化管护、卫生监督等小微空间治理工作,通过党员带头、群众筹劳形成自治合力,构建“共建共评共治”的良性生态,使小微空间焕发持久生机。

潮汐摊区

从雨污分流的“地下革命”到口袋公园的“方寸之美”,从道路升级的“畅通工程”到便民设施的“温暖触角”,兖州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始终秉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让城市空间的“金角银边”绽放更多幸福光彩,让市民在城市管理的细微之处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暖,实现城市发展与市民幸福的同频共振。

0

下一篇:济宁邹城化工产业园入选!山东省标杆示范园区名单公示

上一篇:注意绕行!因施工需要,济宁这个路段实施交通封闭管制

网友留言评论(0)
验证码: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