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关注 > 正文

济宁20万亩塌陷地恢复农业耕种条件,已治理采煤塌陷地31万亩

据悉,我市累计探明煤炭储量151.1亿吨,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长期以来,资源高速开采造成73.6万亩土地塌陷、27.1万亩土地积水,造成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稳定存在严重隐患等一系列问题,明显制约了我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已治理采煤塌陷地31万亩,其中,去年,我市共完成治理项目41个,治理面积4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通过采取多种治理措施,其中,已有20万亩以上的采煤塌陷地恢复了农业耕种条件和土壤肥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十分珍稀的耕地资源,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还有效缓解了保耕地、保发展的压力;通过建筑固废、矸石等充填治理的模式,我市将规划区及周边的塌陷地治理为建设用地,拓展了城乡发展空间。

我市把全市划分为东部生态景观治理区、中部城市功能治理区、南部湿地保护与特色产业治理区和西北部农业综合治理区,着力提升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设立了院士工作站、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研究综合治理的新模式。利用城区周边塌陷地,整合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打造“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的生态空间新格局。

记者了解到,响应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的号召,我市先后在汶上阳城煤矿、任城王楼煤矿、鱼台鹿洼煤矿、邹城太平煤矿等采煤沉陷区,因地制宜实施了一批光伏发电、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湿地休闲等产业项目,提升了采煤塌陷地治理的综合效益,推动了采煤矿区产业接续和转型升级。而通过综合治理,矿区环境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解决了尘土飞扬、污水横流等常见问题,集中建设了一批安置社区,矿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焕然一新。同时,随着塌陷地经营效益的提升,群众的经济收入和长远生计有了保障,彻底解决了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此外,我市在采煤塌陷地进行生态环境、基础和服务设施、土地修复、产业利用、湿地旅游等一体式治理,各项发展规划相互衔接、统筹推进落实,将塌陷包袱转为发展资源,共同推动了城市转型发展。

任城湿地公园

10万亩湿地保护修复完成

自2018年我市启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以来,我市积极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大力加强湿地建设,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修复水平,切实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

我市把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修”试点城市等统筹规划、一体推进。此前,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实施意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责任分工》,各县(市、区)同步开展创建活动。同时,为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我市先后制定印发了《政府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办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将湿地保护率、湿地面积、生态状况等纳入考核范围。

为打造“覆盖城乡、碧波万顷”的湿地景观,我市持续开展面源污染防治,以南水北调水质稳定达标为刚性约束,全面实施治理再提升工程,实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建设、河湖水库网围网箱清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保障了水质持续稳定。同时,我市大力开展河流湿地、人工湖湿地等保护修复,完善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城中人民公园湿地、南池公园湿地、城南太白湖湿地、城东高新区廖河湿地、城北任城翠湖湿地、城西嘉祥吉祥湖湿地的保护修复工作,使其成为城市湿地建设重要“名片”。

截至目前

全市湿地面积228万亩,湿地率13.62%,湿地保护率77.38%,共有南四湖国际重要湿地1处,大运河世界遗产1处,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类型)1处,市级以上湿地公园35处,其中国家级6处、省级18处,湿地科普教育基地8处。申报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评审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

围绕“生态环”建设,我市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重要河流水库和市级以上湿地公园等湿地生态环境为主体,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实施了山东南四湖湿地保护建设和20余个湿地公园保护恢复项目,其中,2019年完成湿地保护修复10万亩。

0

下一篇: 济宁研学旅行起势,这些与会嘉宾有高招

上一篇: 担当作为求突破,创新发展谋新篇—2019年济宁市发展改革工作盘点

网友留言评论(0)
验证码: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