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宁市技师学院立足地域文化沃土,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四工程六融入”为统领,系统构建“儒韵匠心”文化育人体系,将千年文脉有机融入现代技工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技工院校特色鲜明的文化育人之路。
机制先行,筑牢文化育人根基
济宁市技师学院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出台《济宁市技师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方案》,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协同推进机制。依托本地丰富的儒家文化资源,与孔子研究院、济宁市科技馆等单位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拓展育人空间。通过组建核心师资团队,聘请省市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实施“山东手造”匠师培养计划,为传统文化育人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与专业支撑。

作为“山东省技工院校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基地”,学院已成功举办8期培训班,为省内外112所技工院校培训了510名思政骨干教师,辐射带动效应显著。
融入教学,实现铸魂育人目标
济宁市技师学院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构建“经典+专业”融合教学体系。在思政课上,将“仁义礼智信”“修齐治平”等思想内核与学生理想信念、职业精神培养深度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将榫卯原理引入机械设计,让传统工艺智慧为现代技能教学赋能。

同时,开发《传统文化“每课一语”<论语>经典解读》教材并推广使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2025 济宁高校论语大会,形成“每课一语、每日一诵、每月一讲、每年一赛”的特色教学模式。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建设线上资源库,实现“线上+线下”育人全覆盖。
构建矩阵,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济宁市技师学院着力构建多元育人矩阵,推动文化育人品牌化、平台化、实践化。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色,打造出“澄怀味象”茶艺、“美遇工坊”面塑、“博艺筑梦”葫芦烙画、“百草济世”中医药等“一院一品”精品项目,在校企合作、全国性教学展示活动中广受好评。同时,学院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展演、“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等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学验中成长,在知行合一中坚定文化自信。

如今,行走在济宁市技师学院校园,琅琅诵读声与机器轰鸣声和谐共鸣,传统技艺与前沿科技碰撞火花。济宁市技师学院正以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持续激发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活力,为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