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转变执法观念、优化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提升交通运输数字化执法能力和水平,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创新打造“巾帼交通智法工作室”“交通云执法工作室”和“济宁交通云执法平台”,积极构建“规范、精准、高效、阳光、廉洁”的交通运输执法新模式,相关做法被交通运输部网站“法治建设典型做法”专栏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工作机制工作信息》推广宣传。
巾帼力量领航,执法服务树标杆。按照“有力度、有温度、有智慧”的标准,优选精法制、懂科技的执法骨干,组建以女性为核心的“巾帼交通智法工作室”,塑造“柔性执法+智慧普法”特色品牌。工作室牵头负责人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执法培训师资库首批五星级师资,7名业务骨干进入全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专家咨询(师资)库。编制《执法工作指南》,配套“执法用语库”“情景应对指南”,实现案件办理全流程标准化、规范化。依托信息化手段和微信公众号、“执法沙龙”“送法上门”等渠道发布典型案例、开展普法宣传,提升源头治理效能。建立“三常态工作法”和“一案三评”机制,深化案件评查,推动执法规范水平整体提升。
智慧赋能转型,非现场执法显成效。打造集智慧执法研究、数字执法转型、科技执法应用于一体的“济宁交通云执法工作室”,推动执法从“人海战术”向“精准监管”转变。推动建成57处超限检测技术监控设施,基本形成覆盖国省道、辐射县乡道、兼顾重要货源点的治超非现场执法检测网络。依托“智慧港航”系统,有效整合航道、港口、船闸等数字资源,建立完善船员、船舶、企业基础数据库,布设智能化卡口设施,实现对全市重点水域电子巡航及港区、港口、锚泊区、船闸区的实时数字化执法监管。
数字平台支撑,执法规范再升级。推进打造集行业监管、执法办案、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云执法”信息化平台,探索全领域科技执法。将全市高速公路监控设备,融入“云执法平台”,逐步实现高速公路路网远程电子巡查。选取在建工程中的特大桥梁施工现场、预制梁场、试验室等关键环节,试点开展全方位、实时化、智能化“云监管”,有效提升工程质量执法监督的智能化水平。积极应用数字化执法办案,推动市县协同,探索运用全流程网上办案,实现远程办案、远程结案及线上全过程流转,提升交通执法便民化水平。
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两室一平台”的系统构建,既守住了执法的“底线”,又彰显了服务的“温度”,为交通运输执法现代化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为交通运输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济宁经验”。下一步,将持续优化“两室一平台”建设,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更多“济宁智慧”。
来源:济宁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