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山东省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2025年工作推进会暨全省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济南召开。会上,济宁市以《打造“创业济宁”品牌 做强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增长极》为题作典型发言。
近年来,济宁市人社局精准把握创业工作的规律性变化,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调整重心方向,优化服务供给,着力破解创业信心不足、风险成本较高、带动能力偏弱等问题,让更多人“敢创业、好创业、创成业”。三年来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近 70 亿元,扶持创业 4.7 万人。
坚持创业跟着产业走,加力扶持高质量创业。针对创业质量不高、层次偏低等问题,探索构建“产创联动”创业扶持体系,引导创业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汇聚。一是聚焦优势产业扶持创业。主动对接工信、科技等部门,围绕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全市“232”优势产业集群,摸排掌握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需求,引导创业者发掘创业项目、“卡位入链”创办实体企业,推动创业品质提升、产业延链补链,目前已编制产业链创业指引。二是聚焦科技创新扶持创业。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以及薪酬制度改革,支持科创人才、博士后以及企业高技能人才等,采取成果转化、项目攻关、产学研合作等方式,聚焦新领域新赛道开展创业;同时,抢抓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有利窗口期,举办“海创济宁”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菁英创业周等活动,协同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高质量项目落地、高水平成果转化”。近三年已有 6 个省赛科创团队、100 多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创业,累计实现科研成果转化1200 余项。三是聚焦乡村振兴扶持创业。深化“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推进合伙人制度与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有机融合,吸引各类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赋能助推现代农业、农文旅、医养健康等产业振兴,合伙人规模突破 1000 人,落地项目 657 个,吸纳就业 3.6 万余人,带动农民增收 6 亿元以上。
坚持孵化跟着创客走,加力促进多元化创业。针对创业意愿不强、规模收紧等问题,推动多层级、多场景的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更好满足不同群体创客需求。一是针对在校大学生,打造“圣城扬帆”就业创业服务品牌,校地联动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训练营,提供政策宣讲、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提升青年群体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已建成赋能中心 4 个、创业导师工作室 25 个,通过赋能中心孵化创业项目 60 余个,扶持 400 余名大学生成功创业。二是针对城乡劳动者,深入实施“社区微业”行动,推动创业平台与街区经济、夜间经济融合,创业品牌与劳务品牌双向联动,建设创业街区、创业市场,鼓励城乡劳动者依托当地成熟的劳务品牌创办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的小规模经济实体,目前全市共创建市级创业街区 11 家、创业市场 5 家,竹竿巷“运河记忆”创业街区入选省级创业街区建设试点。三是针对初次创业人员,实施“创业新苗”培育计划,联合 11 个部门建立“创业济宁”创新创业赛事体系,发掘具有创新性、成长性和带动性的创业项目,推出“孵化落地、精准赋能、金融服务、荣誉激励”等支持措施,提供“六位一体”创业陪跑服务。今年以来,已建立创业陪跑空间 14 个,配套服务专员 48 名、陪跑导师 53 名,累计服务创业项目 117 个。
坚持服务跟着需求走,加力优化全链条生态。针对创业服务不精、资金紧张等问题,广泛开展“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活动,打造精准滴灌的创业支持体系,持续优化创业服务生态。一是深化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设立“创贷之家”服务驿站,搭建“创贷掌上办”线上应用平台,完善“创贷+商贷”组合贷模式,开发推广“创业提振贷”“兴商循环贷”,根据创业者个性化需求提供“一次授信、总额控制、随借随还、周转使用”的灵活贷款方式,上半年累计发放“创贷+商贷”155 笔、4200 余万元。二是深化个人创业“一件事”服务。在全省率先开展个人创业“一件事”试点,在国家确定的 5 个事项的基础上,将创业培训、创贷申请、创业场地、员工招聘等 12 项服务事项纳入“一件事”服务体系,形成贯穿创业孵化、企业开办、成长发展等创业“全生命周期”的“一类事”服务模式,申报材料由 16 项精简至最多 8 项,办理时间由68 个工作日压减至不超过 5 个工作日。三是深化创业项目“一条链”服务。建立优质创业项目库,累计征集项目 1900 余个。对入库项目按“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分类建档、动态管理、专员服务,统筹创业导师、人社服务专员等,为入库项目提供“创贷支持、创业巡诊、创业补贴”等一揽子服务,助力创业项目茁壮成长、攀登发展。
来源:济宁新闻网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