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第一快讯 > 正文

从尼山论坛到平常巷陌:济宁把“和合之美”过成了日子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智慧激荡余音未了,峰峦间的“和合”之思已化作清泉,顺着青石阶淌进孔孟之乡的烟火人间。当五洲学者带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思辨归去,这座古城正以最朴素的方式,将“和合之美”过成热气腾腾的日子——在这里,古老哲思不再是典籍里的字句,而是街头巷尾的饭香,是邻里间递来的一碗热汤,是陌路相逢时的相视一笑,是异国面孔绽放的笑靥,更是流淌在市井巷陌的文明基因。

粥饭间的哲思

从圣贤箴言到市井温度

晨光漫过尼山的轮廓,鲁源新村的民宿里,张大爷端上玉米粥时,总会多添一碟无糖酱菜。“您血糖高,这个顺口”——这句轻声叮咛,让《论语》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箴言,顺着瓷碗的温度,落进了寻常日子的褶皱里。隔壁李婶的灶台总飘着白汽,温在锅里的馒头与煮蛋,是给早行旅人的一份默契等候;她解下围裙时扬起的笑容,恰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最生动的注脚,让千年哲思有了触手可及的模样。

这种对陌生人的善意,在济宁的街头巷尾化作无数温暖的细节:菜场商户称杆微微上翘的实在,是“童叟无欺”的古训在电子秤上的延续;公交车厢里起身让座的默契,藏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体谅。当“守望相助”的信条遇上邻里间的日常,傍晚楼道里那句“捎份菜不?”的招呼,便成了“仁厚”二字最鲜活的注解;早餐摊前“多给你加勺热汤”的实在,更让“民胞物与”的情怀,在蒸腾的热气里有了具体的形状。

这些藏在粥饭香气里的日常,从不是圣贤话语的刻意复刻,而是千年文脉浸润出的自然流露。就像孔府菜里“食不厌精”的讲究,与街头小吃“吃饱就好”的朴素,本就是同一种对生活的郑重——前者藏着礼仪的温度,后者裹着民生的实在,最终都在烟火人间里,酿成了“和而不同”的生动注脚。

六尺巷的现代演绎

和合之美的治理智慧

在城区“和为贵”调解室,社区调解员老张总爱把《论语》里“礼之用,和为贵”的箴言,化作化解矛盾的“通关密钥”。遇上剑拔弩张的邻里争执,他先邀双方驻足凝视墙上“家和万事兴”的烫金家训,再点开“智慧民调”系统里那些浸润着儒家智慧的调解案例——从“六尺巷”的典故到乡邻互让的今事,末了一句“退一步路更宽”的温言劝勉,总能让紧绷的眉头渐渐舒展,让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

如今,济宁大地上四千多个“和为贵”调解室星罗棋布,仅2024年以来便化解矛盾纠纷超4.4万件,98%以上的成功率背后,正是传统“和”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的深度交融,让“礼以导民”的柔性智慧在基层矛盾化解中焕发新生。

城区“潮汐摊区”的治理,更见巧思。每日清晨五六点,流动摊户们踏着晨光聚来,青瓜鲜桃搁得齐整,鲜蔬嫩果摆成方阵,烟火气里透着股子规矩劲儿。谁能想到,这片曾因占道经营乱成“一锅粥”的街区,如今借着“疏堵结合”的柔性管理,竟让摊位真如潮水般守时有序——天蒙蒙亮时在次干道铺开生计,早高峰未至便悄然撤离,只留洁净街巷待人潮。

这份藏着儒家“和而不同”智慧的治理,把“利民生”的暖与“守秩序”的严揉得恰到好处:既给了摊户们“小生意”的踏实空间,又护好了城市运转的顺畅肌理。小摊位在进退间活出了体面,大民生在刚柔里漾起了温度,市场活力与城市文明就这般共生共荣,透着股子治理的通透劲儿。

方寸之间的文明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鸣

济宁的街角巷陌,正流淌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响。各类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公园、广场、街巷以及小区星罗棋布,以绿为底、以文为魂,让经典意涵融入街巷肌理。公益广告景观小品与城景相融、与文脉相承、与民心相契;城区700余块公交站牌串联起流动的《论语》长廊,字句间的哲思随公交车启停起伏,悄然走进早晚通勤的寻常里……

推窗见绿是生活诗意,出门遇“礼”是文明浸润。古籍文字就这样顺着街巷肌理,渗进柴米油盐的日常,既推动着城市从“景观营造”向“精神凝聚”悄然深耕,更让那些沉睡在典籍里的传统智慧,在烟火人间自然生长。

老旧社区的“爱心食堂”里,氤氲蒸汽中飘溢着“泛爱众”的暖意。志愿者递出的热饭,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了具象模样——“诚意”是多添的半勺菜,“仁爱”是雨天递来的一把伞。干部政德教育基地以“为政以德”滋养初心,儒学社团活跃在田埂街巷:退休教师在晒场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乡医以义诊注解“医者仁心”。兖州“家庭小剧场”里,方言小戏《彩礼风波》唱醒陈规陋习,掌声里藏着传统重塑乡风的密码。

现代技术更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孔子博物馆的互动屏上,“夫子问答” 让千年对话照进现实;尼山圣境的数字光影中,礼乐长卷与全息影像共舞;鲁源村的AI机器人引领“儒学探源”之旅,用生动剧情解锁儒家文化精髓;廖河夜游将传统融入实景演艺,水幕与光影共现"一船入圣境、一河越千年"的文化圣境。科技与传统的碰撞,让 “仁义礼智信”从典籍走出,化作可触摸的温度。

方寸之间,公交站牌的箴言、食堂的热汤、乡野的小戏、屏幕的光影,让千年智慧照进当下。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和鸣,是文明最本真的模样。

文明互鉴的微光

从国际对话到寻常日子

当尼山论坛的“和合”对话,邂逅孔孟之乡巷陌的烟火,宏大的文明命题便化作市井微光。那些在国际对话中的“和合之美”,早已藏进济宁城市肌理,于粥香笑语间自在生长 。

在这座“活着的四书文化博物馆”里,每一条街巷都是摊开的书页,每一缕烟火都是鲜活的注脚。“和合之美”从不是典籍里的抽象符号,而是清晨巷口递来的热粥温度,是陌路相逢时相视一笑的默契,是邻里纠纷中各退一步的智慧。这种美,浸在晨雾粥香里,淌在暮色谈笑间,成了城市最动人的生活底色。

在这里,“文明的回家路”,既有粥香里“仁者爱人”的温暖、调解室“礼之用,和为贵”的智慧;也有典籍架起的桥梁,数字技术赋能的创新表达,孔子学院体验基地中外友人的会心一笑,以及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容的开放胸襟,让文化传承成为贯通古今、对话世界的生动纽带。

在这里,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日常;社会治理不是冷硬的规则,而是有温度的共治共享;城市发展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滋养。从圣贤故里到国际会客厅,济宁以行动证明:当古老智慧与时代脉搏共振,便在书写文明传承的新篇——让“各美其美”的坚守融入朝暮,让“美美与共”的交响传遍山海。

结语

当尼山的晨雾漫过青石阶,当公交站牌的《论语》箴言随车轮流转,当调解室的温言与食堂的热汤在暮色里相遇——济宁早已把“和合之美”酿成了日子本身。

这是千年文脉自然生长的模样:从圣贤故里的晨钟暮鼓,到世界文明的对话交响,它在学者的思辨里见深度,在百姓的炊烟里见温度,在科技的光影里见新度,更在国际友人的会心一笑里见广度。

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和合之美”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济宁日报


0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上一篇:济宁入选1个!山东省绿电产业园试点园区名单公示

网友留言评论(0)
验证码: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